中国江西网讯 他一生务农,却热爱文学,醉心古诗,开诗会,出诗集;他年过古稀,却热心地方文化建设,富有人文情怀,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就是黎川县宏村镇的“农民诗人”付燕谋。
热爱文学 醉心古诗小有成就
1960年,因为家境贫寒,14岁的付燕谋初中未读完,就辍学在家务农。热爱历史和文学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休闲时间,阅读向别人借来的历史、文学等方面书籍,并把这种爱好保持一生。虽是农民,但他骨子里的文人气质,使他天生与文人有一种亲近感,喜欢与文人打交道。
1997年,51岁的付燕谋认识了被当地人称为“老学究”的文人江育元,为他讲音、韵、律等格律诗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从此走进了格律诗的启蒙之门。一天,付燕谋在一个叫陈国兴的护林员住的小屋里,看见他写的一首诗:“情义长缚宏村水,意志高锁会仙峰。不去红尘争名利,自来青山埋英雄。”这首诗巧妙嵌入当地山水,又符合看山人的身份,表达了看山人淡泊名利、志趣高雅的情怀。原来诗可以写成这样有气魄,这彻底激发了付燕谋的写诗的兴趣。从此,付燕谋彻底迷上了格律诗,有事没事总往陈国兴的小屋跑。在陈国兴的指导下,他的写诗水平日益提高,但却一直自娱自乐,不敢向诗词刊物投稿。
2013年,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付燕谋尝试着向本县文学期刊《黎河》投了《紫府园中赏桃花》等4首格律诗,全部被采用刊发。并由此认识了该县老年大学校长郑文胜,老年大学诗社武一平、龚重雅、艾中棠等一大批古诗词爱好者。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付燕谋的写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4年加入黎川老年大学诗社,2015年先后加入抚州诗社和省诗社。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中华诗词》《诗词家》发表格律诗数首,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古诗三十多首;2014年,与其他7位黎川古诗爱好者共同出版诗集《八吟清响》,目前正在筹划出版个人诗集《紫府吟集》;2014年、2016年两度在宏村镇组织召开金秋紫府诗会,为古诗在黎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付燕谋爱写诗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写得一句好诗,比吃十碗好菜还有味道。老伴经常埋怨我走火入魔,有时半夜两三点钟,灵感来了,立马起床记录,影响她睡觉。”
尽己所能 努力传承宏村文化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鉴湖女侠”秋瑾的两句话对付燕谋影响颇深,他认识到,人活着不仅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爱天下所有人。他想为宏村做些什么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宏村寺庙众多,儒、佛、道三教齐全,历史上地方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付燕谋决定从挖掘打造宏村历史文化入手,让更多宏村群众了解传承宏村的文化。
紫府,是宏村有名的道观,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2007年,村中有人问付燕谋:“燕谋,都说你有文化,那你说说紫府为什么又叫黎川化源?”一句话,把付燕谋问倒了。他遍查相关历史书籍,认真考究推证,得出结论。原来康熙年间,有个宏村人,叫余光令,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后来隐居家乡,自号渔郎,居住的小屋书有一副对联:有心观明月,无意看青天,寓意明显。他拒绝扎辫子,披散头发,闭门著书。因为害怕清廷怪罪,后人建道观紫府,表面供奉的是吕洞宾,实为纪念余光令,并把他所著书籍藏在观中。
付燕谋认为,余光令把儒家的精忠报国和道教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在黎川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紫府也被称为黎川化源。同年,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付燕谋担起了紫府修建的重任。他亲自设计建设规划图,增建了亭台、花园、老年活动中心,重修了紫府庙宇、门楼。如今,紫府成了宏村镇文化旅游景点,也是黎川文人活动交流的场所。
热心公益 筹资建设紫府廊桥
为方便两岸群众出行,2013年,宏村政府在双溪(孔源河、樟溪河)交汇处建了一座水泥桥。付燕谋认为,如果能把桥建成廊桥,把宏村的山水人文景观以图配诗的形式,在桥上展现出来,不仅能宣传宏村文化,还能推进宏村文化旅游发展。可是当地政府资金不够,只能出价值21万的琉璃瓦、木材等一些材料。付燕谋与黄贤林等一些热心地方文化建设的乡贤商量后,决定自己筹资建设廊桥。因为桥在紫府近旁,所有名为紫府廊桥。
紫府廊桥预算资金需要126万,除去政府出价值的21万材料,黄贤林的儿子出资10万,还缺口95万。宏村外出经商成功的老板多,付燕谋和紫府廊桥筹建组成员决定向老板们筹资。从2015年开始,他们先后北上北京,南下广州、深圳,坐着大巴全国各地跑,一家一家要,共募集资金70多万元。付燕谋说,目前还缺口资金20万,但是他有信心,只要做事大公无私,群众都会支持。今年正月,廊桥主体落成,当地群众自发送来点心、备好饭菜,放鞭炮、放焰火,既是廊桥主体建成的庆祝,更多的是对付燕谋等筹建组成员工作的支持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