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中,有这样一位新闻摄影爱好者,他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赣鄱大地自然资源保护的领域里,他却是一位备受关注的新闻宣传摄影报道员,他就是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李绍荣。二十余年来,风雨兼程,他始终坚守在新闻一线,用笔尖和镜头记录着大自然的变迁与耕地保护、找矿突破战略、生态修复等工作的点点滴滴,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传递正能量。
他自2002年11月从部队转业安置在自然资源(原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以来,便将目光聚焦于自然资源系统新闻宣传工作上,充分发挥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报道优势(曾因宣传报道工作荣立三等功三次),从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找矿突破战略、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他几乎走遍了全省的每个县市区,深入基层报道了无数关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事迹。他发表的作品中,既有对壮丽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刻反思;面对疫情防控、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国土人;既有对红土地保护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讴歌,也有对自然资源政策法规宣传解读。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他践行初心使命,冲锋在一线,越是艰险越向前采访,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以实际行动彰显国土人的责任和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2012年,他撰写的《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国土人》文章,被中国国土资源报社评为好新闻奖。
当年该区废旧矿山复绿项目被列为江西生态修复成功案例,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曾揭露过一些非法采矿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引发了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力求真实、客观,既传递了正能量,也激发了思考。据介绍,2017年初,赣州市列入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并获得中央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寻乌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废弃稀土矿区治理新模式,先后实施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55亿元,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通过矿山整治,水土流失强度由剧烈变为轻度;经过土壤改良,实现复绿14000多亩,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种类由原来的6种草本植物增加到现在的乔灌草植物100余种,“荒漠”成了“绿洲”。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探索系统修复、全局治理,初步形成了崩岗水土流失治理“赣南模式”,多层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模式等一批特点突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他先后两次深入寻乌县采访,撰写《江西寻乌县:让“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一文,2019年获自然资源部好新闻贡献奖,2021年该文章编入《守护自然 珍爱资源》自然资源好新闻作品集。
岁月流转,转眼间,这位新闻摄影记者已在自然资源部门报道了二十三载,发表作品3060篇(幅)。他的头发渐渐斑白,但眼神依然坚定而炽热。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自然资源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他的宣传报道不仅加大了自然资源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可以说,该同志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自然资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了解,他2019年被自然资源部评为自然资源系统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连续5年被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如今,他虽然调整了工作岗位,但依然不忘初心使命,利用业余时间活跃在新闻一线,持续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着大自然的变迁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蓬勃发展。他的故事,是每一位坚守在自然资源保护宣传岗位上的干部职工的缩影,他们用心用情共同守护着赣鄱这片蓝天碧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更加美丽的红色沃土。(李思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