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南昌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迎来全线洞通。开工3年来,地铁4号线犹如一条长龙,过抚河,穿赣江,在洪城大地下舞动,安全穿越了重重障碍。战疫情,防暴雨,南昌地铁建设者一路担当实干、开拓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英雄城城建史上又一个奇迹。
南昌地铁4号线起点为白马山站、终点鱼尾洲站,贯通新建区望城、红谷滩九龙湖新城、南昌县、西湖区、东湖区、青山湖区、高新区等7大片区,与2号线在西站南广场站、与3号线在绳金塔站和上沙沟站换乘,是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昌地铁在实现“三线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迈向网络化运营的重要一环。在南昌市已获批的地铁线路中,4号线创造了多个“首次”和“之最”:一是线路里程最长,全长达到了39.6km;二是车站数量最多,全线共设有29座车站;三是投资金额最大,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四是单线融资最多,4号线银团贷款合同金额225亿元,是迄今为止我省最大的单笔银团贷款;五是基坑开挖最深,坛子口站基坑最深33米,相当于十一层楼高;六是首次设置了高架车站,此前南昌地铁1、2、3号线的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4号线首次在城市外围的望城片区设置了4座高架车站,分别为白马山站、裕丰街站、璜溪站、中堡站,节约了十多亿元的投资,实现了功能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七是实施难度最大,4号线下穿房屋33.4万平方米、河流4条、地铁线2条、铁路线3处、桥梁11座,房屋拆除面积达11.25万平方米,工程整体风险等级高、控制难;八是从开工到洞通用时最短,4号线2017年12月28日开工,到今天全线洞通,用时仅三年四个月零一天,比1、2、3号线用时都要短。
攻坚克难 践初心使命
由中铁五局承建的4号线二标六工区,包括丁公路南站、丁公路南站——丁公路北站区间,丁公路北站,丁公路北站——人民公园站区间,全部位于老城区,建筑物密集、管线复杂、地下水丰富,是4号线全线中周边环境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工区。
在丁人区间,地铁需要穿越大片的居民房屋。“为保证居民楼的安全,在穿越前,我们委托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进行了房屋结构鉴定,并对该地段涉及盾构作业的所有房屋下方土体采取静压注浆方式加固。”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铁项目管理分公司项目经理黄逢源告诉记者,因临时搬迁协调难度较大,项目部还联合相关单位制定了应急预案,为作业过程中居民能够及时外迁做好保障。在许多居民懵然未知时,盾构机已悄然穿过。
在丁丁区间,盾构机要下穿既有运营的2号线,盾构区间距2号线仅有4.04m,是我市首例盾构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施工。“施工风险系数太高,盾构掘进过程中很可能造成对盾构上方土体的超挖,对2号线隧道结构造成影响,产生列车减速、停运等严重后果。”黄逢源说。工程的安全问题,是悬在每一位南昌地铁建设者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经过严密的论证和部署,项目管理分公司决定运用新型材料“克泥效”新工艺,利用盾构机的中盾径向注浆孔注入“克泥效”,在盾构掘进时及时填充刀盘和盾体之间的空隙,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
安全生产,一刻不能懈怠。穿越期间,现场业主项目部、监理、设计等参建单位24小时全程现场值班,监控盾构掘进参数,加强工序管控。最终,两台盾构均以监测数据接近“零沉降”安全下穿地铁2号线,解决了地铁4号线建设工程中最大的一个风险点,为今后盾构下穿已运营线路提供了成功经验。此外,中铁五局还采用冷冻清障法,成功下穿了地铁1号线和省政府大院建筑群,为打赢地铁攻坚战啃下了这块最硬的“骨头”。
在4号线起凤路站到七里站区间,地铁要下穿京九铁路青山桥。“桥体年久失修,车流量又大,每天大概有130对列车通过铁路桥。一旦停运,后果将不堪设想。”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铁项目管理分公司项目经理余志勇坦言,在盾构下穿前,施工人员每天只有凌晨2个小时的空窗点对桥体进行加固改造,且又受到春运、汛期等特殊时期的影响,施工效率很低,项目一度被列为4号线“卡脖子工程”。
“我们是‘地下铁军’,关键时刻必须迎难而上。”余志勇没有时间犹豫,他及时和铁路局现场部门取得联系,24小时驻守在施工现场,带领大家与时间赛跑,逐步克服了京九桥加固施工请点难、盾构始发场地狭小等一系列困难。最终,在2020年12月底完成了桥梁改造加固,在春节前完成了盾构下穿,将整体工期提前了1个月,并创下了单月550环的南昌地区盾构掘进记录,让高峰期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的京九铁路青山桥,安然度过了施工期。
南昌轨道交通首个高架标——4号线1标的320国道及明月山大桥两段采取挂篮施工的方式以保障道路正常通行;为克服高温天气的影响,云天路110千伏主变电站采用目前全国最大容量的SVG无功补偿装置,并加强空调制冷及强排风等措施保证散热要求;首个地下四层岛式站台车站——坛子口站引进了两台国际先进的双轮铣槽机设备组织地连墙施工,降低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创下了南昌地铁车站单月完成13块结构板的高峰……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南昌地铁4号线工程堪称“地铁施工方法大全”。
复工最快 扬“铁军”精神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地铁4号线建设按上了“暂停键”。“发生的太突然了,设备都留在施工区,如果不能尽快复工,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但复工复产也是当务之急。在南昌轨道交通集团“任务不减、时间不变、防疫不停、安全不松”统一部署下,各项目部积极响应,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全面开启防疫复工双线作战模式;2020年2月23日,南昌地铁在建的28个项目在全市率先全面复工。
“我们不仅如期实现了去年4月30日完成全部桩基施工的节点目标,还于今年3月10日开始了首个承台基础的施工,比业主要求的5月31日开始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提前了整整52天。”4号线望城车辆段项目部副经理李辉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达到这样的程度,在于我们超前谋划,下好项目管理先手棋。”李辉表示。
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项目管理分公司按照“分标段、分工序、分步骤”的原则,合理安排劳务人员分批、有序、错峰返程返岗。同时,为确保复工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分公司要求各参建单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各施工项目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所有进入工地办公区、宿舍区和施工现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登记,建立覆盖全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一人一档案”……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实现了项目施工人员确诊和疑似病例“零发生”。
今年,为了顺利完成“4·15”接车目标,抢抓施工进度,望城车辆段项目部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职工和工人留赣过年,春节期间持续组织施工大干,节后第一时间组织返岗工人及时返岗,开启了春节大干热潮。同时及时增加现场作业人员1000多人,24小时进行施工作业。从春节后复工至首列车顺利接车,望城车辆段仅用了40多天。
2020年,对于地铁4号线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疫情未过,又入汛期。去年七月,我市受持续特大暴雨天气影响,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项目驻地浸水、施工现场积水及基坑雨水倒灌现象时有发生。在东新站至安丰站区间,项目部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预案,紧急部署,组建救援突击队对安丰站右线盾构接收洞门进行封堵,成功阻止了洪水淹没区间隧道。在抗洪抢险的同时,项目部还积极响应地铁公司防汛指挥部的支援指令,迅速行动,成立了临时救援突击队,带上发电机组和水泵等设施,前往4号线其他项目部受灾现场进行支援,为抗洪抢险、复工复产贡献了积极力量。
南昌地铁建设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成为构筑南昌轨道交通的“铁军”。截至目前,目前29座车站已经全部封顶:6条高架区间,52条盾构单线区间,全线贯通;现在正全面进行附属结构施工及机电安装施工。
科技创新 闯“智”造蓝海
地铁4号线的建设,还是一个闪烁着科技创新光芒的工程,南昌地铁一如既往地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在望城车辆段,为了降低施工组织的难度,项目部专门组建BIM工作室,通过BIM技术,对“庞杂”的综合管线进行碰撞检查,并对碰撞点依据相应的安装规则调整。通过BIM模型做出管线定位图、施工平面图等指导施工,极大降低了由于施工过程中产生问题对工期和成本的影响。项目还引进了现代新科技技术,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效果和效能。
安丰站——东新站区间隧道全长3055米,是目前为止穿越赣江的最长隧道,被誉为“千里赣江最长隧”。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自2019年盾构始发以来,项目高度重视泥水盾构下穿赣江各类施工风险,利用智慧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加强过程管控,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掘进参数,化解了泥水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障了盾构安全顺利掘进。此外,项目还增加了设备投入和科技攻关,通过合理设计布局泥浆池、配置多形式泥浆处理设备,完善不同地层泥水处理施工工艺,创建了南昌首座绿色泥水处理工厂,实现了泥浆全机械化封闭处理,做到了“零污染、零渗漏、零排放”的绿色环保施工。
顺利实现 “洞通”的地铁4号线,将全面转入设备安装、车站装修和系统调试阶段。2021年年底前,这条地下巨龙将开始南北游走,正式通车运营,为英雄城南昌“通经活络”,催生城市发展新活力。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项目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 陈登开)